本文有759个文字,大小约为3KB,预计阅读时间2分钟
紫砂壶的嘴,决定了一把壶能否出水七寸不散花,收水利索不流涎。但是,壶流的形状、长度、水孔的位置等,又必须和壶型相配。 壶流与壶体连接有明显界限的称明接。无明显界限,胥出自然的称暗接。壶嘴:称之为流,为注茗而设置。依据传统模式可分为:一弯嘴、
紫砂壶的嘴,决定了一把壶能否“出水七寸不散花,收水利索不流涎”。但是,壶流的形状、长度、水孔的位置等,又必须和壶型相配。
壶流与壶体连接有明显界限的称“明接”。无明显界限,胥出自然的称“暗接”。壶嘴:称之为“流”,为注茗而设置。依据传统模式可分为:一弯嘴、二弯嘴、三弯嘴、直嘴和流嘴等。
一弯嘴:形似鸟啄,俗称“一啄嘴”,型制微弯略带弧度,出水稳定流畅。传统壶型仿古、合欢等都采用一弯嘴。
二弯嘴:根部较大,由于有一定的“蓄水”功能,所以出水格外流畅,制作得当的二弯嘴,出水带有冲击力,特别适合那些高温冲泡要求出水快的茶品。
三弯嘴:源于铜锡壶造型,早期壶式使用较多,明接处理较常见。
直嘴:形制简洁,出水畅,明接和暗接处理都有。传统壶型水平壶就是采用直嘴。
流嘴:造型酷似鸭嘴,而我们日常接触的一些咖啡器牛奶器具都是流嘴。经典壶型“僧帽”就是采用流嘴。壶流端部的出水口样式有平嘴、包嘴和舌嘴三类。
好壶壶嘴出水顺畅,收水果断,这是大部分购茶壶人不易顾及的。注水时,直入杯底静默无声,断水时,即倾即止,简洁利落。
壶内满水后,倾倒出水时,若其水流呈现出跳跃状,还伴有“突突突”的声音,或水流扭转泛花,伴有“吱吱吱”的声音,此现象是由于在倾倒出水时,壶体内立即处于负压状态,并通过壶盖上的气孔,吸入壶外的空气进行补充。
若气孔的孔径过小,则空气进入壶内时受阻,形成间歇性“气塞”,最终影响到水流呈现脉冲式跳跃状,并伴有“突突突”的声音;或由于气孔的孔径过大,空气进入壶内时的流速过高,产生啸叫现象,发出“吱吱吱”的声音。
由此可见,气孔直接影响到了茗壶的出水流态,犹如画龙点睛,“点”好了,功得圆满,满盘皆活,“点”不好,功亏一篑,徒留遗憾。
但是!有些壶型如“龙蛋”、“西施”等,壶流的特定形态就是容易流涎的。所以,不能要求所有的壶都不涎水,只能在使用的过程中对症解决,如注水不要过满、收水手势要干脆果决、备有茶巾随时擦拭等,以免壶流下的颜色跟壶身不一致。
一般新壶口盖多流水,因为新壶壶盖和口还没有完全平滑,经过使用就会好很多,因为平滑了,表面张力就大,就像两块玻璃可以用水粘起来的现象,用多了就不流水了。还有就是使用手法,有些朋友出茶时候,壶身直接倾斜90度,这样所有的水都压向口盖,口盖不流水的概率很小。
壶流制作要求根部大于口部,内壁光洁顺畅。水孔的总面积要大于流口面积,以增加出水压力和收水回力。流身斜出壶身以45度左右为宜,欠则“喷”,过则“漫”。有坯手在坯体成型后,轻巧敲击流口前端下部使之稍向上弯,也有坯手在流口内壁下沿做小凹槽,都是为了改变出汤的瞬间流向,力图避免收水时滴涎。
一只壶的好坏不以流不流口水为标准,流口水和茶壶的好坏没有任何关系。尤其是玩壶者不应绕在这个问题上。要从大处着眼,先从造型,技法,力度,气韵上去理解茶壶,然后是做工的细节。
以上就是小强紫砂为您介绍有关「玩紫砂,壶嘴」玩紫砂壶怎能不知壶嘴暗藏的学问?的全部相关内容了,喜欢我们网站的可以继续关注其他的紫砂资讯。
为您推荐
紫砂壶大师和壶友的相关问答
【问】:新买的紫砂壶怎样使用?
【答】:简捷的处理方法: 1. 壶中注入新烧开的开水,静置5-10分钟。 2. 再次在壶中注入新烧开的开水,放入1小勺您将使用的茶叶置5-10分钟。倒去壶中水。 3. 现在您可以开始使用您的新茶壶了。
【问】:紫砂壶当代的名家有谁啊
【答】:公认的大师还在世的有汪寅仙、吕尧臣、周桂珍,徐汉堂,徐秀堂,鲍志强,谭泉海这些等等。当然,他们是不能跟顾景舟和蒋蓉比的了,如果他们两个还算是当代的话。
【问】:为什么紫砂壶那么贵? 贵在哪里?
【答】:不一定,有些名家的精品收藏壶确实价格不菲(160000+很正常),一般的能喝茶的手工壶,泥料只要过得去就好.价格并不贵(500-1000就不错了),主要看楼主收藏紫砂的目的所在了.
【问】:为什么紫砂壶的价位相差这么多?
【答】:因为泥料、做法、手工艺好坏、做工复杂程度、艺人名气等等都是决定因素
【问】:紫砂壶历代名家有哪些?
【答】:清代紫砂壶名家有:陈鸣远、杨彭年、邵大亨、惠孟臣、陈曼生等人,其中以清初陈鸣远和嘉庆年间杨彭年制作的茶壶尤为著名。
版权保护: 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hazzzyq.cn/zatan/zishhu-2909.html
来自【杭州】壶友评论
非常不错,出水顺畅。其他我也不是很懂,就是喜欢而已。会回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