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小强紫砂专注分享宜兴紫砂壶价格、鉴别、养壶、开壶、大师名壶、紫砂工艺品、市场资讯和鉴定收藏知识。欢迎各位壶友投稿! 点击 加我 QQ 说你的需求。

江城:独创鄂派紫砂 传承楚韵文化

本文有1466个文字,大小约为5KB,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

江城 :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我的紫砂作品60%都是以楚文化为题材的,这一套叫做问鼎中原,这一件叫做红星高照江城老师作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从事紫砂工艺已有30多年,从26岁学艺至今,在紫砂这条路上越走越有特色,我是湖北人,想做一点与家乡有关的紫砂

顾景舟紫砂:江城:独创鄂派紫砂 传承楚韵文化

 

江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我的紫砂作品60%都是以楚文化为题材的,这一套叫做问鼎中原,这一件叫做红星高照……”江城老师作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从事紫砂工艺已有30多年,从26岁学艺至今,在紫砂这条路上越走越有特色,“我是湖北人,想做一点与家乡有关的紫砂,就做出了现在的鄂派紫砂,在处理工艺上我都有了一些改进,题材上也有自己的创新。”

 

江城(左)、江东(右)

 

  江城老师的儿子江东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前年开始跟着父亲学习自家独有的鄂派紫砂工艺。江城老师的工作室内摆有一套儿子的作品《花好月圆》,“他前年开始跟着我学现在也能做出很完整的作品了。”说到儿子学习紫砂技艺,江老师显得尤为高兴。江东话不多,稳重内敛,跟父亲学艺的同时似乎也修炼了内在精神,“兴趣所趋,也能传承文化。”江东对于紫砂,也继承了父亲的热爱。

 

  “现在的人都太快,非遗是件慢动作的事。”紫砂工艺在2013年被评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城老师对其的未来展望还有很多,“希望大家都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好好传承下去。”

 

常世琪:从雕竹子到雕头发丝儿 走了41年

常世琪

 

  常老先生的办公桌上摆满了自己的微雕作品,其中最让老先生感到骄傲的是其中的一件发雕作品,材料是常老先生掉落的一根白头发,题材是鲁迅像,用40倍的显微镜看,生动形象,“全国能做发雕的不超过10人吧。”

 

  与江城老师一样,常老先生的儿子常量也跟着父亲学习微雕工艺,至今已有10年,“我一开始要他学他不愿意,他本科学建筑的,说画一张图纸能卖很多钱,后来再外面工作了一段时间还是决定回来跟我学。”说到这里常老先生笑了起来,“他觉得我这个太辛苦,可是他画图纸也辛苦,不如回来跟我学。”

 

  2013年微雕工艺被评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常老先生为了将其传承发扬,也收了几位徒弟,“我可以把技艺说出来,但没十年二十年根本练不出来,我从学习微雕到开始做发雕,用了40年。”

 

  很多艺人把在猪鬃上做雕刻也称为发雕,常老先生有些不服气,“猪鬃比头发粗多了,之所以他们这样说,是因为英文hair把毛发都囊括进去了!”常老先生说希望在今后能出本书,把微雕艺术用文字的方式流传下去,“我有准备,但还没开始写呢,还想多做些作品。”

 

袁嘉骐:做传承玉雕工艺的助推手

袁嘉骐

 

  玉雕工作室与其他工作室有些不一样,袁嘉骐老师的徒弟围坐在工作室外围,都在认真雕琢手中的玉料,整间房子都是工具滋滋地声音。

 

郑维

 

  郑维今年36岁,从事玉雕18年,他手中正在雕刻的作品需要一年半的时间才能完成,“从拿到玉料开始构思,它适合做什么才能发挥他的最大价值,然后出一比一的画稿,再画到玉料上,出大形,再出细工,最后抛光。”一年半雕出一件作品,郑维没觉得枯燥,反而很踏实,“每天做的地方,完成的线条都不一样,很有趣。”

 

廖青

 

  90后的廖青学习玉雕两年,图纸创作还需要袁老师帮忙,“我以前学室内设计的,中途来学习玉雕。在玉上面雕刻比较有挑战性,不像画平面图,玉雕从不同角度看都是不一样的。”也许廖青和郑维的玉雕之路才刚刚开始,但正式因为有了像他们一样的学艺人,玉雕工艺的传承才有了希望。

 

  袁世骐老师对玉雕有特殊的感情,从75年拜师学艺到今天,他的门下也出了不少弟子,“70年代国家大力发展工业美术,厂里经济效益虽然不好,但也出资让我们去北京学艺,回来就想着做贡献。国内有100多所设置西方珠宝专业的院校,三十年来他们都做了西方文化的推手,所有年轻人都是一颗钻石永流传,但对于玉雕的投入真的太少了。”袁世骐老师对于中国工艺的传承有些担忧,“现在国内有三所大学有玉雕专业,我们应该把他当作当代艺术传承下去,我也在各地做讲座,希望能有所重视。”

 

何红一: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项工作应该是有温度的

何红一

 

  初踏进中南民族大学剪纸展馆的时候,百凤图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这幅作品出自何红一教授之手,还曾到美国展出,“这个作品从材质到题材我都有创新,用无纺布作为原材料,比传统剪纸更易保存,其中的龙凤二字我也有从女书中取材。”

 

  何教授从小喜欢剪纸,本科毕业后专门拜师学艺提升技法,“湖北剪纸艺术历史挺久的,以前只是用于装饰,现在开发之后跟生活更贴近。”

 

  何红一教授认为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做创新才是有底蕴的文化,“有继承的文化才有讲头,别人看了不会觉得是空中楼阁,不是造出来的,它是有生命的,有温度的,这才是非遗。”

 

任本荣:愿在有生之年能留下更多汉绣精髓

  “汉绣零零总总有100多种针法,如果大同小异的不算也有五、六十种针法。”84岁的任本荣老先生在接受采访之前正在设计新的图纸,作为汉绣的第四代传人,他为后人带来了千千万万的文化财富,“不是我想活多久,但是我希望在有生之年能把汉绣的精髓留下来。”

 

任本荣

 

  任本荣先生的孙女今年26岁,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去读大学,而是选择了跟随家人学习汉绣,算上她这一辈儿,已经是家族汉绣的第六代传人,工作室内,除了任老先生和学徒就是女儿和孙女,“孙女学的也比较早,如果读完大学再来学就晚了,眼力跟不上了。”

 

任本荣孙女

 

  现在的任老先生还和年轻人一样,每天要在工作室做上七、八个小时,“这是职业习惯,十几岁到现在已经是生活的一部分。这份工作需要的就是耐力,能耐得住寂寞才行,我收了很多徒弟,但能留下来的很少,一开始兴趣很大,但很快就待不下去了。”任老先生说现在他眼睛也看不清了,“不能绣,只做设计了。”

 

  汉绣与苏绣最大的不同点在于汉绣注重浓墨重彩,以图案手法为主,颜色鲜明亮丽,从12岁学徒至今,任老先生在汉绣的传承之路上不断创新,将楚韵文化融于传统工艺,“我会慢慢把汉绣的应用领域都找回来,这是我的理想。”

 

顾景舟紫砂:江城:独创鄂派紫砂 传承楚韵文化

以上就是小强紫砂为您介绍有关「顾景舟紫砂」江城:独创鄂派紫砂 传承楚韵文化的全部相关内容了,喜欢我们网站的可以继续关注其他的紫砂资讯。

为您推荐

顾景舟紫砂:宜兴紫砂壶市场两极趋势

顾景舟紫砂:中国紫砂交易平台上线 宜兴市或成最大赢家

顾景舟紫砂:任性的出版紫砂图书热

顾景舟紫砂:尴尬的"陶瓷大师"评选,何去何从?

紫砂壶大师和壶友的相关问答

【问】:为什么紫砂壶的价位相差这么多?

【答】:因为泥料、做法、手工艺好坏、做工复杂程度、艺人名气等等都是决定因素

【问】:新买的紫砂壶怎样使用?

【答】:简捷的处理方法: 1. 壶中注入新烧开的开水,静置5-10分钟。 2. 再次在壶中注入新烧开的开水,放入1小勺您将使用的茶叶置5-10分钟。倒去壶中水。 3. 现在您可以开始使用您的新茶壶了。

【问】:紫砂壶当代的名家有谁啊

【答】:公认的大师还在世的有汪寅仙、吕尧臣、周桂珍,徐汉堂,徐秀堂,鲍志强,谭泉海这些等等。当然,他们是不能跟顾景舟和蒋蓉比的了,如果他们两个还算是当代的话。

【问】:为什么紫砂壶那么贵? 贵在哪里?

【答】:不一定,有些名家的精品收藏壶确实价格不菲(160000+很正常),一般的能喝茶的手工壶,泥料只要过得去就好.价格并不贵(500-1000就不错了),主要看楼主收藏紫砂的目的所在了.

【问】:紫砂壶历代名家有哪些?

【答】:清代紫砂壶名家有:陈鸣远、杨彭年、邵大亨、惠孟臣、陈曼生等人,其中以清初陈鸣远和嘉庆年间杨彭年制作的茶壶尤为著名。

版权保护: 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hazzzyq.cn/zatan/zishhu-2411.html

喜欢 (13) or 分享 (0)

壶友评论

    来自【淮安】壶友评论

    做工精致,质量上乘,收到先开了开壶才评价的,吸水性很强,无任何杂味,非常满意。

    来自【杭州】壶友评论

    非常不错,出水顺畅。其他我也不是很懂,就是喜欢而已。会回购的!。

    来自【南京】壶友评论

    壶不错,没有明显瑕疵,我还没开始泡茶,光装了水呢出水是还是非常好的。我试过水量,这个壶是有200ml的。

    来自【北京】壶友评论

    非常符合现代审美的壶型, 很喜欢 壶身光滑细腻一看就是师傅亲制的 工艺着实精湛 技艺很到位 出水流畅 泥料也会是很细腻,对这类壶都是有特别的爱好,正好又是喜欢喜欢的壶型,这样一结合,真的是太美妙了,吸水性也不错,第一次入手就很满意。

    来自【扬州】壶友评论

    闻了闻,一股泥土味,希望不是化工壶,做工挺好的,灌满水倒过来,壶盖不掉,出水速度不是很冲,干净利索的一根小水柱,做工我很满意。